查看原文
其他

和润新语186 | 陈晓华:爱,伴我前行

2018-02-04 奉贤教育

学生之爱,给我信心;同事之爱,给我温馨;领导之爱,给我空间,导师之爱,给我智慧,一路走来,爱伴前行。

2015年6月,我调任钱桥学校,更与“爱”撞了个满怀,“爱”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工作的灵魂。

初来乍到,我有心在“爱”字上去思考、去规划学校的师德建设。早在2015年12月,我借“学校管理专项督导”的机会,曾请教过上海市特级校长、时任兼职督学、后成为我们培训班导师组顾问的张大维老校长,但苦于抽炼无能、提炼无术,一直耿怀于心。

好在2016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由金哲民、何哲慧两位上海市特级校长领衔、由上海市特级校长张大维任顾问的奉贤区校(园)长书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研修班小学组研修。

我清晰地记得, 2016年4月23日开班后,我们小学组首次活动(5月5日)在青村小学举行,两位导师要求我们学员谈谈自己想重点突破项目的规划,那天我说出“五爱团队”建设的设想,但只限于骨感的“五个爱”——爱自己、爱同事、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还没有血和肉,在阐述时,颇为尴尬,每每有出汗的感觉。但出人意料的是,三位导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他们一致认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就应该植根于学校办学理念、植根于学校文化,只有在学校文化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建设元素才有生命力,才有生命的绽放。

以后每每参加培训,三位导师总是主动与我攀谈“五爱”,最初,要我在“五爱”前面加点释义,如怎样算爱自己,并建议释义要简介明了、朴素易做。最初,我是这样释义的:筑牢底线爱自己、心怀感恩爱同事、尊重呵护爱学生、岗位立功爱学校、甘于奉献爱事业。但通过与导师交流,发现除“爱自己”的释义外延较为清晰外,其他四个口号性质过于浓,标准过于模糊。导师们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类型的建设思想,有两条原则必须坚守,那就是要植根于学校文化积淀,要植根于广大教师思想认同。

鉴于导师们高屋建瓴地指点,多次精心地指导,我设计开展了“五爱”教师形象设计大讨论,在广大教师群策群力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最终提炼出了筑牢底线爱自己、相扶相帮爱同事、欣赏赞美爱学生、珍惜荣誉爱学校、求真务实爱事业“五爱”释义。

在完成了“五爱”释义提炼的基础上,我着手研究实施策略,多次请教三位导师,得到了三位导师的指点,尤其得到了金哲民、何哲慧两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两位导师从理论高度帮我分析了实施关键要素,他们认为,我这个想法的内核是凝心聚力,而力量的汇聚源自教工内心的认同,内心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内心的认同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受到目标、认知、制度、氛围等因素的左右。他们在帮我研判团队现状、解析校园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引领、学习跟进、制度配套、党干部垂范、项目推进”团队建设工作策略,并对实践过程中应当把握的要素、应当注意的要点均作了一一指导,在践行的历程中一步一步扶持着我。

在目标设立方面,导师建议:目标设立要切合学校团队实际,重点要凸显两个“引领”——引领个体发展方向,引领个体自我价值取向。指导我要通过对校训——“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注解和诠释,把凝练的校训加以具体化,将“五爱”团队建设深深植根于学校文化积淀之中。

在目标认同方面,导师建议:目标认同要让广大教工广泛参与,重点要凸显内涵的内化和外延的践行。指导按照“五爱”不同的侧重,可组织注解式学习、典型案例解读、组织收看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学校是我家”征文等途径予以内化和外显。

在践行保障方面,导师建议,目标践行要靠制度,重点要凸显制度的适切性。指导我筹划编制金字塔型的配套制度。

在践行引领方面,导师建议:目标践行要有引领者,重点要凸显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指导我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引领性要求,要求党员干部模范践行“五爱”,把机会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把荣誉让给群众,把责任留给自己。

在践行载体方面,导师建议:目标践行要有载体,重点要凸显项目的驱动。指导我将“五爱”团队建设目标植根于学校传统项目之中,以广大教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推动、推进。

正是导师的倾力付出、精准指点,使“五爱”师德教育在钱桥学校生根发芽,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风景。

导师厚爱是灯塔,指引我前行方向;是明灯,照亮我前行之路;是火种,点燃我博爱之心。让“爱”传承永恒,让“爱”成为打造“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内在核心、不竭动力。

(陈晓华,曾任奉贤区洪庙小学副校长、奉贤区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副主任,现任奉贤区钱桥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被评为奉贤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一般一事一议,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综合版、科研版)、《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一经录用,支付稿酬。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作者简介,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2M以上)。


往期精彩  自然·活力·和润

要闻 | 江海第一小学古华中学成功创建为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点赞 | 宫华赴滇服务接力凯旋

要闻 | 奉贤教育系统举行党政干部“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

要闻 | 袁园到区教育学院调研教研中心课程与教学工作

奉贤教育

微信ID:fengxianjy

  

http://www.fx.edu.sh.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